圖0:盧偉民(Weiming Lu)(左),日前在聖保羅市的傑姆‧希爾圖書館(James J. Hill Reference Library)接受河濱開發公司(Riverfront Development Co.)所頒發的「河濱開發領導獎」(River Stewards Awards),與聖保羅市市長克理斯‧柯曼(Chris Coleman )合影。(圖片由盧偉民提供)
圖1:50年代與先父盧毓駿於台灣陽明山。(圖片由盧偉民提供)
圖2:1953年秋,乘「渝勝輪」赴美。(圖片由盧偉民提供)
圖3:1957年與章瑛結婚。(圖片由盧偉民提供)
圖5:1985年獲得美國首屆總統卓越設計獎,在白宮受獎。(圖片由盧偉民提供)
圖4:1995年在「百人會」會議上與貝聿銘先生座談。(圖片由盧偉民提供)
圖6:2001年與馬友友籌備6年,集合美、中、日、韓4位作曲家與明州室內交響樂團協辦「魂橋」音樂會以紀念二次大戰中國死難同胞。(圖片由盧偉民提供)
圖7:新書法的探索之一,為明州藝術館收藏。(圖片由盧偉民提供)
盧偉民獲「河濱開發領導獎」,肯定傑出貢獻
記者陳曼玲明尼蘇達州專訪
國際知名的華裔城市規劃設計師盧偉民(Weiming Lu),日前在聖保羅市的傑姆‧希爾圖書館(James J. Hill Reference Library)接受河濱開發公司(Riverfront Development Co.)所頒發的「河濱開發領導獎」(River Stewards Awards),表揚他對密西西比河岸的保護與開發的卓越貢獻。而明州保存聯盟(Preservation Alliance of Minnesota)也以盧偉民為名設立領袖獎(Weiming Lu Leadership Award)。
盧偉民在1959年於明州市政府12年間,成就斐然,包括規劃明尼亞波利斯市區、建造美國第一個步行大街(Nichollet Mall)、首創空中步道天橋系統(Skyway)、成功遊說市議會通過古蹟保護法等。1971年他受德州達拉斯市聘請擔任都市設計總監,改造當地成為藝術區、重建城市等。他任職的7年半期間被譽為該市的黃金時期。另外盧偉民花了至少2年半,最後一年歷經98次會議後,終於保留住原本要拆除的德州學校大樓(Old Texas School Book Depository ),使甘乃迪被暗殺的歷史不至被世人遺忘,而該大樓改建為博物館以來已吸引百萬民眾參觀。
1979年盧偉民回到明州聖保羅市擔任非營利組織「下城開發公司」(Lowertown Redevelopment Co.)的城市規劃副總裁,2年後成為公司總裁。工作26年來,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成功締造聖保羅市的下城為「城中村」(urban village),成績包括:提供各年齡、薪水階層的民眾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吸引數億資金投資並興建輕軌捷運系統連結雙城;翻新300多萬平方呎廢棄倉庫為住家;鼓勵5、6百位藝術家進駐;規劃綠地與連接密西西比河腹地;保存歷史古建築等。聖保羅市因此成為全美興建衰敗歷史中心城市的模範,不僅吸引其他城市設計者到此取經,盧偉民也應邀至世界多所大學講學與都市建設指導。
盧偉民規劃城市首重保留當地的歷史特色、融合自然環境、兼顧居民理想、開發經濟潛力等。他力求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平衡。他也認為建設城市如做人,唯有尊重自己的文化,別人才會尊重你。他更鼓吹「山水城市」的精神:尊重自然,使城市與自然互相協調,使居住者有天人合一的心情,這可從他在聖保羅市區內打造的密爾斯公園(Mears Park)窺見一二。
盧偉民祖籍福建,出生於上海,在京滬長大。8年抗戰其間,與在重慶擔任考試院委員的父親分隔兩地,與母親、妹妹在上海度過艱苦的日子。盧偉民就讀於南洋模範中學時,學校要學生繳白米當學費,家境窮困使他幾乎斷學。但盧偉民的母親非常重視教育,後來他幸得明德堂獎學金上大學,他就讀上海交通大學時,幾乎每天開夜車苦讀了兩年,後來因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學校關閉,於1949年一家人隨父母親到台灣。
盧偉民的父親盧毓駿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是重要的中國現代建築師。盧偉民受父親影響,不僅想當建築師,還希望能結合周邊城市的規劃,因此接受父親建議,進入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先學習土木結構技術。畢業後與父親從事建築工作一年,並受預備軍官訓練後得以出國,在1953年申請到明大土木工程研究所。他乘船14天到美國,由於身上存款有限,僅用10個月便完成碩士學位。畢業後翻電話簿按字母順序打電話找工作,找到T時得到第一份工作。 但這份工作不符興趣,之後他申請到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就讀都市設計系。畢業後得到數個工作機會,他選擇到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市工作,兩年後與妻子章瑛到倫敦實習旅行,考察戰後城市規劃,並到歐洲大陸見習都市設計發展。
盧偉民繼承父親的勤儉好學。他回憶剛到美國時,整本教科書上寫滿英文單字的中文翻譯。他在明州工作時學習美國的民主文化,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工作是開發明尼亞波利斯市東南地區,曾與30個不同組織、費時3年與召開500次會議的討論才完成,成果是幫助該區及明州大學的發展,改善居住環境,促進大學與社區合作,至今該社區仍以當年規劃成果為傲。
盧偉民也曾因種族歧視而碰到升遷的瓶頸(glass ceiling),花了半年時間才克服他的沮喪與憤怒。他說在美國社會裡,華人仍得比別人付出2、3倍的努力才能得到肯定。他認為華人不喜愛改變,與西方人重視創新,不惜付出昂貴代價的文化差異,需要敏銳細心的觀察來平衡。1990年成立的美國華人菁英組織「百人會」,宗旨是幫助華人打入美國社會,促進美中交流,盧偉民多年來擔任副會長,為促進美中關係努力。1996年他曾為「百人會」撰寫白皮書「求同存異」一文,希望藉由華裔美人身處雙文化的獨特視角,幫助兩岸瞭解與美中交流,後來間接促成柯林頓與江澤民會談。
盧偉民為人謙遜溫和,將他多年來的工作成果歸功給許多合作過的人。但他的言談中流露自信,頗有主見與看法。戰亂與窮困養成盧偉民勤儉、關心弱勢族群的品格。他在美國積極投入各種美、中社團,希望下一代在美國有更好的前途,並鼓勵有才之士幫助中國成長。他也因母親影響,在美國受洗成為基督徒。他相信人無法預測命運,唯有不斷嘗試所得到的機會,不忘大眾利益,每天心存感謝生活,與積極服務人群。
盧偉民來美後不忘祖國文化,潛心書法,在90年代與中國現代書法大師王東齡先生學習,曾多次應邀在美國、日本、中國參展。又以電腦創作書法多年,曾多次受邀至中國美術院作個人展。另外盧偉民費時6年撰寫「都市重建之道」一書,受好友高希均之邀將書譯為中文,即將在台灣出版,書中將他畢生在這領域的專長與經驗傳承給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