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琳(Katie Salisbury)日前在明州攝影師許永揚(Wing Young Huie)工作室,分享其「外賣中餐館的美國夢」攝影作品(American dreams in a Chinese takeout project),身為混血兒的王洁琳,並談到自己找尋華裔身分認同的心路歷程。
王洁琳是第四代華裔,她的母親是華裔美國人,父親是愛爾蘭後裔,她說,自己的曾外公來自廣東台山,在她住在紐約中國城時,常經過一家餐廳職業介紹所,對裡面聚集許多華人感到好奇,加上當時她想多了解外公開中餐館的歷史,使她興起從紐約街頭,收集中餐館打工華人故事的念頭。
王洁琳說,全美的中餐館(Chinese takeout)家數是麥當勞的三倍,但她觀察到,這些在中餐館工作的華人多半是為了生存,而煮美國口味的中菜給客人吃,但在煮員工餐時,卻又料理家鄉菜,相較之下,美國一些知名的亞裔美國人開的餐館,則偏向挖掘故鄉口味,並加入美國飲食元素。
王洁琳說,一些華人為了偷渡到美國,花了很多錢,為了償還費用,一到美國後,很多都馬上到不用說英文的各地中餐館工作,這些華人形容「餐館是爐頭,回家是枕頭」,工作十分辛苦,但大家都堅強撐著。
王洁琳在洛杉磯長大,周圍有60%是華人,但因自己是混血兒,長得不夠像華人,即便心裡認同自己是華裔,卻得不到他人認同,她說,16歲自己第一次去中國時,覺得好像到了外星球。為了能跟華人交流,她上大學時開始學中文。
王洁琳說她的曾外公年輕時就來美國,家裡沒有特別保留華人傳統,不過,每年春節時母親會給紅包,全家吃港式飲茶慶祝,她也喜歡母親用醬油烤火雞做感恩節大餐。
她以前曾受周遭華人朋友的影響,覺得務實找個好工作才是人生正途,但近四年來,她落實夢想,投入自由寫作,以編輯為生,加上攝影與採訪,讓她心裡十分踏實。
她將在12月13日於明州的亞裔美國人組織(Asian American Organizing Project)展示攝影作品與演講,詳情請上網:https://is.gd/Tx81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