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與國籍可以不同

我日前因採訪與調查目前美國「種族細分」法案後,想通一件事,或許可供台灣人參考。

 社會科學家妮可‧馬丁羅傑(Nicole MartinRogers)認為:「種族(race)不是膚色,而是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她認為在美國將種族細分可以提供更多資訊來幫助不同種族的需要,這也反映在美國人口調查局歷年來對種族定義的改變。在美國支持「種族細分」的亞裔,例如來自寮國、緬甸等移民,部分是因為擔心在美國的中國人成為第二個「白人至上」的壟斷族群。因為中國人普遍優秀與高收入的刻板印象,使主流社會忽略其他亞裔的資源分配。而在美國「反種族細分」的中國人,因擔心被視為外國人而遭受種族歧視,希望能被主流社會同等視為美國人。

 我想如果美國的社會教育可以推行「種族不是膚色,而是社會建構」這個觀念,使合法居住的白人與各有色人種將都能被認定為美國人,那麼中國人就不需要再「反種族細分」,並且將以傳承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華人血統為榮。

 我聯想在台灣的外省人,可能如同在美國的中國人,害怕自己被排除在本省人之外,因此希望在台灣維持中國文化;反之,在台灣的本省人,害怕自己被中國至上的觀念壓迫,因此希望「去中國」化,來維護台灣的主權。這兩者的心態都源自於害怕而為了保護自己,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能以「國籍不是祖籍,而是社會建構」的觀念,就可以把台灣不同時期來的移民或種族,視為在同一個台灣社會建構下的國民。當中有原生於台灣的原住民、四百年前從中國來的移民,或是數十年前才來的中國移民,或是南洋國家與世界其他地方來的移民,只要願意守護台灣這塊土地為他們居住的家園、遵守台灣法律、經政府核發居留權的人,就是台灣人。

但他們各自仍可以自己的文化傳統為榮。由於各種移民來到台灣的時間不同,祖先歷史的傳承也多元;但隨著長期住在同一個台灣社會的建構下,逐漸孕育出台灣特有的文化薰陶,就可被認同為台灣人。這將可以把祖籍和國籍分開,並以住在哪裡,受到哪個社會的文化建構影響,來認定自己的國籍。

紀念張炎憲先生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先生在10月3日於美國費城因心肌梗塞突然病逝,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惆悵。因為張先生曾多方收集史料,為先祖父撰寫「王添灯紀念輯」,使那段曾經消逝晦暗的家族史得以重見光明。張先生傾他個人有限的生命,到過世前一刻都還在美國為台灣口述歷史奔波。我對張先生為保留台灣歷史的貢獻深感敬佩,特撰此文。

先祖父王添灯曾任228事件協調委員會宣傳組組長,在當時就委員會結論向陳儀提出了32條要求,先祖父隨即不久就從人間蒸發,失去音訊。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許多相關資料也如其人,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中。

先父王政統先生,自從事件發生後,對先祖父的事情三緘其口,並謝絕外界所有的詢問與採訪要求,唯獨願意接受張先生的口述訪問。先父曾說:「張先生對歷史多有研究,為人公正,相信能據實無誤的表達他所說的。」因此後來我的家族委託張先生撰寫「王添灯紀念輯」,希望彌補這段遺失的家族歷史。張先生在2005年得知先父老年失憶症狀逐漸惡化,因此特地在百忙之中,全力加速完成此紀念輯。

1947年出生於台灣台南縣的張炎憲先生,有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與東京大學博士學位,以他專業的素養,及對台灣土地的情感,畢生從事台灣近代史的收集撰寫工作。張先生將台灣失落的歷史扉頁,從台灣人民如何面對困境與挑戰為著眼點,以收集口述歷史的方式,一件件的找回,為台灣歷史文化留下珍貴的資產。

個人在此非常感謝張先生對先祖父事蹟的收集不遺餘力,使其得以撥雲見日。更欣慰台灣有張先生這樣一位卓越的歷史學家,讓台灣後代子孫對台灣歷史有更寶貴的記憶。

註:此篇文章為記錄王贊綸先生的口述。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125639

台灣人的精神

我求學時只讀過中國歷史、地理,除了中華文化,對台灣一無所知。來到美國,開始接觸到有關台灣的遠古歷史,漸漸明白台灣人的根,才對自己的「身世」清醒過來。(台語的精神與清醒同音)

其中讀到「台灣人的精神」(葉海煙編撰)這本書,我體會到尋根是人類肯定其生存價值的自然行為。我的祖先是四百年前從過唐山移民來的,可能與原住民通婚,也有日本人的血統,有說閩南話,或客家話等,這樣的人約佔80%;另外你的父母可能是跟隨蔣介石來台的中國人,你可能在中國或在台灣出生,你可能住在眷村,或是你的父母是「本省人」與 「外省人」通婚,這樣的人約有10%。

追根究底來看,我們都是人,都是上帝所創造的。若把人「物化」,覺得世界之大,人類不過滄海一粟,隨時輪迴可生可滅如蟲一般,這種思想活不出人類尊嚴的高度與光芒。因此人類尋根有其必要性。

不管是原住民還是漢人,所有人的祖先都是飄洋過海,披荊斬棘,後代也遺傳了這樣堅忍的個性。台灣人過去雖經過殖民統治、政治迫害,但是「打斷手骨顛倒勇」的整體台灣人,優勢就在於能夠吸收外來文化,並內化成創新堅忍的生命動力。

我剛到美國時,因東西文化衝突,加上自私的驕傲,看不慣不同於自己文化的美國社會。後來在基督信仰中明白,神要我去愛供給我生存資源的這塊土地,因此深深反省,也更能體會到外省人與其下一代一開始無法把台灣當成自己的家的心情轉折,進而對他們產生更多包容。

我的孩子或許終其一生在美國長大,成了美國人。但是我仍要告訴他們的根從哪裡來,因為他們的臉孔永遠不能抹滅一個事實,他們不同於白種人,他們擁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承繼東方的文化,並結合西方文化,綻放出更兼容並蓄的創造活力。

根從哪裡來都不用計較,重要的是能體認自己是自由人的價值,以感恩的心珍惜腳下曾經生我、育我的土地,以愛心關懷周遭同舟共濟的人民。

衷心希望台灣人能客觀地去觀察欣賞自己生活的文化軌跡,拒絕吸收過去政治的遺毒,相信台灣人不是次等國民,台灣文化不是次等文化,而是要找回「文化上的詮釋能力」來重建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