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台灣移民故事紀錄片 11人分享中台美三地近一世紀生命故事

 
「明州台灣移民故事」紀錄片試映會,讓美國觀眾看到台灣文化的多元,與台灣移民的勤奮和韌性。(記者陳曼玲/攝影)

「我生在中國,在那裡住了12年,長在台灣並也住了12年,後到美國定居超過一甲子,你說我是哪裡人?」歐陽傑在「明州台灣移民故事」(The image of Taiwanese people in Minnesota)紀錄片中,分享自己走過中、台、美三地近一世紀的珍貴記憶。

台灣線上圖書館日前舉辦「明州台灣移民故事」的紀錄片試映會,這部影片集結11位住在明州的台灣長輩,分享他們來美前後的生命故事,以及想要傳承給下一代的人生智慧。參加的受訪者會後更說出了更豐富的個人台灣記憶。讓受邀與會的其他族裔,首度對台灣的歷史有了更多的瞭解。

該計畫從採訪到影片剪輯完成費時一年,受訪者年齡最高的歐陽傑已經92歲,當年坐便宜的貨船到美國。他回憶起二次大戰時日本占領福州。他說,媽媽有天突然發現抽屜底層還有一張父親穿軍服的照片,隔天日軍就到家裡來翻箱倒櫃。歐陽傑說,如果前一天沒有發現並燒掉那張照片,可能全家都沒命了,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

二次大戰時,在台南鄉下出生長大的受訪者王玉安說,那是一段非常艱辛的時期,受日本統治的台灣,被美軍轟炸得破破爛爛。試映會當天,她第一次看到其他受訪者的各樣人生遭遇時,讓她感動落淚。

影片結束後,很多觀眾好奇為何早期台灣移民都是來美國讀書。長輩解釋由於當年台灣政府規定,因此能來美國的人要能通過留學考試,所以早期的台灣移民多是學業優秀者。

受訪者Susan說,在台灣一直覺得自己很獨立,但是來美後第一次遭逢不熟悉的環境而備感思鄉。由於當年國際電話費昂貴,她先寫信告知台灣家人打電話回家的日期和時間,但往往電話一接通,她就一直哭泣到說不出話來,三分鐘的電話費就要5元,而那時汽油一加侖才0.4元。

受訪者在影片中也分享來美後的工作與脫胎換骨的生命歷程:如何適應、改變、脫離壓抑,進而得到心靈自由的釋放。

觀眾挪亞說,他注意到這些受訪者的共通點,就是勤奮且具有韌性。他說,美國學校不太教導世界歷史,透過這部影片使他有機會看見台灣的文化多元性。

華洋觀眾們均表示,這部影片不只是歷史紀錄片,更淋漓盡致地呈現每個受訪者的獨特觀點,不僅使他們見識到台灣移民的生命力,也帶給他們跨文化的認同感。還有人說,看完使他們很想去了解家中長輩的故事。

我是上海人」 沈蓓帶領舞出戰亂中人性光輝

 
沈蓓(前左五)、劉軼超(前左四)與舞蹈團員。(記者陳曼玲/攝影)
沈蓓(前左五)、劉軼超(前左四)與舞蹈團員。(記者陳曼玲/攝影)

中國舞蹈家沈蓓(Shen Pei)帶領她的舞蹈團員,日前在猶太社區中心(JCC Sabes Center Minneapolis)劇場演出「我是上海人」(Shanghailanders)舞劇,這齣以二戰期間的歷史為背景的舞碼,講述猶太人與中國人之間的男女愛情劇,旨在頌揚戰亂中的人性光輝。

沈蓓開場致詞說到,二戰期間,她的父親沈昌在她6歲時就因指揮鐵路工程積勞猝死。她親身經歷日軍轟炸的驚恐,心中存有強烈的抗戰愛國心。今年是二次大戰勝利80周年,當她看到當今世界仍然動盪,因此創作了舞蹈劇,緬懷這些猶太人與中國人之間的患難情誼,並歌詠人性與愛情在戰亂的黑暗中點燃希望的光芒。

沈蓓回憶說,當年她的音樂老師就是逃難的猶太人,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隔離到虹口時,沈蓓的舅舅與舅媽就住在虹口,還冒險把麵包投過圍牆來援助猶太朋友。

另外,負責為女舞者編舞的劉軼超(Chloe Liu)說,她的音樂家爺爺當年也跟流亡上海的猶太小提琴家學音樂。

沈蓓選用30年代流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作為舞劇的主題曲。因為這首由中國作曲家陳歌辛作曲的歌,是由當年在上海的猶太音樂家喬亞金(Otto Joachim)記錄成五線譜,後來帶到美國錄製成唱片而風靡一時。

沈蓓說她找到了當年手寫的五線譜原稿,見證了中國人與猶太人的深厚情誼。

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的劉軼超說,她編舞時想表現30、40年代的老上海,並刻畫上海的繁華的與貧窮之間的差距。劇中的女舞者們穿著紅色旗袍式的裙裝,展現上海十里洋場的風華。而飾演中國人的女主角穿著樸素的衣服,與飾演猶太人的男主角翩然起舞,兩人的神情因戰亂局勢時而哀傷,又因彼此相愛而喜悅。

沈蓓提到,編舞劇是一大工程,但是多虧有了明州藝術董事會(State Art Board)的補助金,猶太老朋友、以及有同樣理念的朋友支持,使她的夢想成真。

沈蓓說她找到了猶太音樂家喬亞金(Otto Joachim)把中國流行歌曲「玫瑰玫...
沈蓓說她找到了猶太音樂家喬亞金(Otto Joachim)把中國流行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記錄成五線譜的手稿,見證了中國人與猶太人的深厚情誼。 (記者陳曼玲/攝影)

紅樓夢歌劇中西部首演 指揮張建德分享心路歷程

 
張建德(左)與紅樓夢歌劇的作曲家盛宗亮合影。(張建德提供)
張建德(左)與紅樓夢歌劇的作曲家盛宗亮合影。(張建德提供)

明尼蘇達大學日前舉辦大型歌劇「紅樓夢」中西部首演,由主修指揮的DMA(Doctor of Musical Arts)二年級學生張建德(James T. Chang)負責與歌唱者的鋼琴排練,以及交響樂團的部分排練。他說,看到「紅樓夢」鉅著以英文歌劇形式介紹給美國觀眾時,身為華裔的他感到非常自豪。

張建德分析「紅樓夢」歌劇的情境複雜,觀眾雖然難以在短時間內全盤瞭解,但仍能對普世性主題:愛、家庭、與人世間的興衰有所共鳴。他覺得歌者的獨唱表現了該劇最美的部分。

張建德說,要當好指揮,需能與音樂互動,並詮釋作品的內涵與作曲者想表達的思想。

他自小受喜愛聽音樂的父母影響,在西北大學時雙修電腦工程與音樂,後來覺得自己對音樂的喜好勝過科技,因此到佛羅里達大學(Florida State U)主修指揮。

他童年多次參與青少年交響樂團演奏(youth orchestra),大學時開始對指揮有興趣。他覺得聯合一群人一起表現音樂,比獨奏的震撼更大,可以感動人心,這是他喜愛指揮的初衷。

張建德說,他四歲主動要求母親讓他學鋼琴、七歲開始學小提琴,父母免不了要督促他練習,喜愛音樂的他樂意聽從。在華人家庭長大的他,能理解紅樓夢中寶玉的母親王夫人的責任感:為了保全家庭,硬是違背寶玉的想法,使他跟另一個豪門結親。

有關身分認同,他雖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但是他經常找機會接觸中國文化。當他在研究所聽過鄧海瓊老師彈奏古琴時,內心第一次被古琴悠揚的琴音所震撼,開啟他彈古琴的興趣。

他說自己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培養出毅力,因此他遇到困難時會專注於過程,如果有進步,就有希望,其他就交給時間來累積經驗。

另外,他說有老師和同儕的幫助很重要,他在別人面前演奏時,會請別人給他評論,因為每個人的背景、想法、看法都有不同,能幫助他變得更好。

當他指揮一首曲子,他希望觀眾不僅享受聆聽的過程,還能在結束後覺得自己內心深處有些地方受到改變。

25元變9825元… 郵寄3支票遭盜竊塗改 芝商人失金3萬

 

芝加哥企業老闆因支票失竊遭塗改而損失近三萬元,專家建議,民眾寫支票時,要使用無法塗抹的黑色墨水筆,收款人或金額一欄不要留白。此外,為避免郵件被盜,最好到郵局網站登記USPS Informed Delivery,以掌握何時會收到重要郵件,並盡量改用電子付款來取代支票。

住在艾迪森公園(Eddison Park)的女商人曼德爾(Marianne Mandel)把三張支票透過郵局寄給供應商,金額分別是375元、25元和300元。她5月底看到這三張支票被兌現,但其帳戶裡的2萬8500元卻也被提領一空,曼德爾頓時崩潰,因為那些錢要付工資、租金和保險等費用。

經調查,原來竊賊把這三張支票金額,塗改成9375元、9825元和9300元,之後透過BMO銀行的手機存款功能逐一兌現。

曼德爾向BMO銀行詢問無果。她立即向美國郵政稽查局(United States Postal Inspection Service)提交郵件失竊報告,並向她的銀行Huntington提交欺詐宣誓書。

她說,Huntington銀行之後一直與BMO合作調查,但等了數個月後還是拿不回她的錢。BMO銀行9月以電子由郵件告訴她,竊賊的帳戶已清空關閉,沒有錢可以還給她。

曼德爾覺得BMO銀行應當要有技術辨別這些遭到塗改的支票。

經芝加哥ABC第七新聞頻道報導,BMO銀行未回應有關手機銀行安全的問題,但表示已透過銀行慣例進行補償,包括與其他金融機構緊密合作、審核索賠,並努力將資金退還給客戶。後來曼德爾收到BMO的電郵通知,銀行已開立支票賠付筍絲。

美國銀行家協會(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簡稱ABA)表示,銀行業每年花費數十億元來防制反詐騙,包括制訂反支票詐騙的方法,如存款審查、詐騙檢測工具、持有政策出納員/分行控制和客戶教育。

ABA也正在與銀行合作找尋創新的解決方案。例如ABA最近發起全國性的 #PracticeSafeChecks 活動,以提高民眾對支票詐騙的警覺,提供資訊幫助消費者保護自己,並與美國郵政稽查局持續合作,協助打擊支票詐騙。

財政部(Department of Treasury)數據指出,自新冠疫情以來,支票詐騙案增加了385%。該機構已採用 AI來減少支票詐騙。

芝大研究:9年級前修完ESL者 高中畢業率更佳

根據學術專家的研究發現,無法用英語流利溝通的英語學習者,比起小學三年級以後才進入芝加哥公立學校(CPS)的英語為第二語言的ESL學生,及仍在修習ESL課程的高中生,凡在九年級以前就完成英語為第二語言的ESL課程,且已有流利英語能力者,在高中成績與畢業率方面,均有更佳表現。

英語學習者的母語通常不是英語,這些學生一進入CPS就會被安排上ESL課程(英語為第二語言),直到他們能流利地使用英語並通過考試後才結束課程。

芝加哥大學學校研究聯盟(University of Chicago Consortium on School Research)主管兼資深研究助理妥瑞(Marisa de la Torre)把升上高中後的英語學習者分成三組來追蹤。

妥瑞將研究對象為2014年、2015年和 2016年秋季開始就讀高一的學生,並將他們分為三個獨立的群組。

第一組是前英語學習者(former English learners):在九年級時已證明有流利的英語能力並結束ESL課程,他們的高中成績通常相當優異,成就也很高。

第二組是長期學習者(long-term learners):在高中仍被歸類為英語學習者的學生,他們在CPS就學已有六年以上,但英語能力仍然不足。

第三組是後期學習者(late-arriving learners):在三年級之後才到CPS就讀的學生,在該學區就讀時間少於六年。

妥瑞說一般人對ESL學生的普遍印象是他們有學習困難。但研究顯示,約占九年級學生人數的四分之一的前英語學習生「成績高於學區平均值」,這些學生的 GPA、測驗成績、高中畢業率和大學持續率都較高。

但是,長期英語學習生的GPA和SAT分數均低於學區平均值。他們也不太可能進入大學就讀,四年大學的持續率也較低。

後期英語學習者的GPA雖然較高,但SAT分數仍低於學區平均值,大學入學率也很高。

貝佐斯前妻史考特 向芝城CIC捐1500萬

芝加哥非營利組織「社區投資公司」(Community Investment Corp.,簡稱CIC)日前宣布獲得史考特(MacKenzie Scott)破紀錄的1500萬元捐款,CIC表示正在考慮利用這筆捐款設立一個新的獎學金。

這是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的前妻史考特,第二次向CIC提供迄今為止最大的個人捐款。她曾在2020年向CIC捐出800萬元。

CIC自稱為「區域內負擔得起的租賃房屋的領先貸款機構」。CIC總裁兼執行長史黛西‧楊(Stacie Young)表示,CIC對史考特的第二筆慷慨捐贈深感榮幸與感激。這筆資金讓該組織能夠擴大為經濟住屋和社區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援,這不僅能強化社區,還能為領導這項工作的小型開發商創造世代財富。她感謝史考特的捐贈,使CIC能夠提供資金來解決芝加哥各地缺乏資金的社區所面臨的住房挑戰。

史黛西‧楊表示,該非營利組織可能會使用部分資金設立獎學金,投資於下一代以社區為基礎的經濟住屋開發人員。這筆捐款是不受到任何限制,意味著CIC可以決定如何使用這筆資金。

史黛西‧楊說,CIC希望擴大服務範圍,主要是針對有色人種和小型業主的經營者,無論他們在創業過程中處於何種階段,從建築貸款到物業管理培訓的一切需要。

史考特之前的捐款幫助啟動了CIC的社區股權合作夥伴試點計畫,她捐的800萬元一半用於資助試點,目的是讓中小型開發商更容易獲得股本資金。根據CIC的資料,該計畫自推出以來,已協助完成八項交易,提供了380萬元的股權融資,改善和保護了136個住房單位。

CIC董事會主席迪克斯特(David Dykstra)表示,這筆捐款將加強CIC向當地開發商提供貸款的能力,讓這些開發商向社區提供住房。透過投資於可負擔住屋(affordable housing),CIC支持整個芝加哥社區長期的活力與復原力。

史考特在今年3月透過她的「委讓贈與」(Yield Giving)組織,已經先後向芝加哥地區的其他19個組織捐款。

7天被偷17車 芝華人區竊車頻傳 監視器曝光

芝加哥警局表示,在華人聚居的橋港區(Bridgeport)及華埠所在的阿莫廣場(Amore Square)區,從12月1日到7日短短一周內,已有多達17輛汽車被偷。警方正在檢視路邊的監視器錄影,調查這些竊案是集團或連續個人的犯案。

其中一輛雪佛蘭車Camaro,是停在橋港區五月街(May Street)遭竊,該車後由警方尋回但其駕駛座邊的窗戶被拆下丟在路上。受害車主說,車上各種昂貴的零件都不見了,包括輪胎、卡鉗被拿走了,中控台下面也有多處損壞。

路邊監視器拍下了這起竊賊偷車經過,根據CBS芝加哥新聞頻道取得的影片顯示,12月3日凌晨2時48分左右,跟Camaro並排停車的另一輛車跳下一名竊賊,該嫌犯打破Camaro車窗,然後將其開走。

警方之後於Brighton Park區的第48街夾洛克維爾街 (Rockwell)找到該失竊車。車主表示,警方告訴車主,竊賊駕駛其車輛時燒壞後輪胎,所以車子才換上舊輪胎。

該案發生幾小時前,同樣在五月街有另一輛白色 Jeep Cherokee,被小偷打破車窗後跳進後座開走。這兩輛車是橋港區和阿莫廣場區範圍內,於12月1日至7日被偷走的17部車中的兩輛被盜 17 輛車中的兩輛。

11區區長李惠華建議,大家必須提高警覺,一旦聽到汽車警鈴響起,盡快察看街道上是否有異狀,如看到有可疑人事物,務必撥打 911報警。李惠華說,警方告知她這些並非個別的盜竊案件,很可能是團夥作案。

芝加哥警局紀錄指出其他 11 起盜車案件的日期、地點:

─阿莫廣場:1日凌晨2時10分在西24街600號;1日凌晨5時46分在西29街400號;2日中午12:00前在南Wells街3100號。

─橋港區:1日上午7時30分在南Lyman街3000號;2 日下午 4 時至3日凌晨3時間在南五月街3100號;2日晚9時至3日凌晨3時點間的南Loomis街2900號;4日晚9時30分在 亞珠街2800號附近;5日下午6時至6日上午10時間在南Emerald大道2900號;6日下午1時30分至7日早上7時40分間在南五月街3100號;6日下午4時至7日上午8日晚7時間在南五月街3400號;6日晚 10時至7日下午4時45分間在西32街1000號。

前芝城每日新聞大樓 被譽百年裝飾藝術建築典範 專家籲保存列地標

芝加哥每日新聞大樓(Chicago Daily News Building)被譽為裝飾藝術建築的最佳典範,這棟大樓目前正在待售,建築評論家貝李(Lee Bay)擔心,該棟建築將來會被摧毀改建為Wolf Point地區的辦公大樓,因此疾呼這棟大樓應列入芝城地標予以保存。

該大樓位在芝加哥河西岸的麥迪遜街,是芝市近百年來的美麗建築,有美輪美奐的石灰岩雕刻,在細節、材質、功能和形式方面都有極高的評價。近200呎長的大廳是爵士時代的裝飾藝術風格。凹形天花板上有諾頓(John Warner Norton)繪製名為 「收集新聞、印刷新聞、運輸新聞」的180呎長壁畫。

從大城市報紙所建造的總部可以看到,這些建築都是精心打造的新聞事業紀念碑,象徵信任、內涵和影響力,因為富有的業主有能力雇用當時最頂尖的建築師來建造。

每日新聞大廈由Holabird & Root公司為前芝加哥日報設計,當時這兩家公司都處於鼎盛時期。

該報在1922年舉辦了一次國際設計競賽,為其現在的總部尋找建築師,吸引了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公司參加。當時Holabird & Root設計的U型《每日新聞》大廈將其光彩奪目的印第安納石灰岩面向河道,然後用面積達1萬7000平方呎的公共廣場與河道緊緊相連,廣場上有許多浮雕藝術作品。

這棟大樓是已故房地產大澤爾(Sam Zell) 的遺產。早在2000年,澤爾本人也曾想用一座新的大樓取代《每日新聞》大樓,但當時的市長戴利(Richard M. Daley)阻止這項計劃。

2008年,澤爾又提出要在這座歷史性建築旁興建一棟新的摩天大樓,徹底破壞了這座奇妙且歷史悠久的廣場。

伊利諾州地標組織(Landmarks Illinois)和芝加哥保護組織 (Preservation Chicago)從2008年以來一直在推動將每日新聞大廈 (Daily News Building)列為地標。伊州地標宣傳經理帕森(Kendra Parzen)表示,這座建物在建築學上具有重要意義,是裝飾藝術設計的傑出典範,也是芝加哥第一座擁有河岸公共廣場的辦公大樓。

每日新聞大樓於1929年7月8日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胡佛總統在華盛頓特區按下按鈕,啟動了印刷機。《每日新聞》於1978年3月4日出版了最後一期。

全美報紙倒閉潮 伊州1年來6家報紙關門 10年來流失4600個報業職缺

全美報紙出現倒閉潮,其中伊利諾州為重災區。隨著全美各地報紙持續關閉,伊州尤其嚴重,根據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的調查,截至2024年9月的過去12個月內,伊州多達六家報紙關門,名列全美關閉報紙數量的第6高。

根據10月份發表的「梅迪爾地方新聞」(Medill State of Local News)報告,伊州自2005年以來流失了86%的記者,高居全美流失比率之冠。到2023年的十年內,伊州也流失了54%的報業工作者,等於約4600個職位消失。

自2005年以來,33%的美國報紙關閉,伊利諾州有36%的報紙結束發行,庫克郡有40%的報紙停止運營。

西北大學「梅迪爾地方新聞計畫」(Medill Local News Initiative)主任富蘭克林(Tim Franklin)日前在「田野基金會」(Field Foundation)的一場講座中表示,伊州報紙裁員人數過多,是因為該州許多新聞機構為連鎖企業所有,其中幾家公司全部或部分由私募基金或對沖基金控制。

梅迪爾報告指出,伊州有五個郡為「新聞沙漠」,包括Clay、Edwards、Jasper、White、Alexander。新聞沙漠是指沒有任何本地新聞來源的地區。此外,伊州還有40個郡目前僅有一個新聞來源。

根據梅迪爾的報告,全美新聞沙漠郡縣的數量,從2023年的204個增加到今年的208個。只有一個新聞來源的郡縣則增至1563個。這意味著將近5500萬人只能有限獲得或無法獲得當地新聞。

儘管報業前途黯淡,但伊州於5月通過立法,規定在五年內向當地新聞機構提供2500萬元的稅收抵免。伊州和紐約州是唯一通過稅收抵免幫助地方新聞機構的州。

富蘭克林表示,這項立法帶來稅收減免,可以讓一些地方新聞機構有時間摸索新的模式。

富蘭克林說,芝加哥已經成為地方新聞創新的孵化器,他特別提到了Block Club Chicago,這是一家提供超地區新聞的純數位媒體。富蘭克林認為這家非營利機構「創造了一個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包括讀者收入、廣告/贊助、慈善事業、活動與商品」。

其他涵蓋特定社區或主題的刊物包括專門報導芝加哥非裔的「The TRiiBE」、主要涵蓋南郊和西郊的「Harvey World Herald」以及「Cicero Independiente」。

根據梅迪爾的資料,全美增加了81家獨立數位新聞網站,是近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包括30家從印刷轉換為數位的報紙,此外,近90%的線上出版物位於都會區。

預算期限將近 芝加哥市長提案再降地稅增額

芝加哥預算之爭愈演愈烈,芝加哥市長強森(Brandon Johnson)在兩度提出調漲房地產稅方案遭市議會拒絕後,日前第三度調降地稅增長至6850萬元,他希望爭取在月底通過芝市新年度預算案,避免發生政府停擺問題。

強森和其領導的市府,正在想辦法補足2025年3.4億元的預算缺口。11月時,芝加哥市的 50名區長一致否決了強森10 份公布的新年度173億預算提案,當時他主張增加3億元的房地產稅收。

由於明年的預算案必須在年底前通過,因此強森之前提議房地產稅增額降到1.5億元,但還是未獲支持,這次他把房地產稅的增額又調低到6850 萬元。

根據芝加哥論壇報,由於市政府必須遵守聯邦法令來支付恢復 162個芝警局職位空缺的費用,此舉將增加1165萬元的預算赤字。

為此,強森還計畫在全市安裝更多超速攝影機,提高開單數量,藉此籌集約1100萬元,來作為芝警局上述新增的開銷用途。

根據統計,芝加哥市目前有超過100台超速攝影機,每小時只要超速六里或以上的車輛,都會接到罰單。強森政府建議安裝總值264萬元的新超速攝影機,估計可產生1143萬元的罰單收入,這筆款項剛好可支付恢復警局職位空缺的費用,另外不足的286萬元,則從警察預算中取得。

強森擬定的財政計畫將結束基本收入的保障計畫,但此舉必定會引起居民抗爭。基本收入的保障計畫原本是在每個月向經濟拮据的家庭發放500元的生活補助,取消這項補助將削減3000萬元的預算。

根據芝加哥ABC7台取得的一份聲明,該計畫的受益人漢德瑞克(Deon Hendricks)說,如果這項補助被取消,對等待補助的他是非常痛苦的。

另外,強森修訂的經濟方案中,透過加稅和加收費用等各種管道來尋求額外收入。其中包括調整網約車壅塞費,周末將提高至1400萬元;停車場稅率平日從22%提高至23.35%;塑膠袋稅率從0.07元提高至0.10元,這些都預計增加市府的財務收入。